东航携手上海机场 推进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像有一次我們突然開始爭論:丼飯到底是吉野家還是Sukiya比較強?然後大家就為了這個話題開始各說各話,後來變成其中一個節目的企劃主題,」影音企劃Rio(余秉霖)説。
在我們討論自我認同的話題時,通常會插入性別認同及種族認同的問題。他看見我的反應後,防衛地聳了聳肩,同時更深入地陷進椅子裡。
丹尼膚色淺卻有非洲拉丁裔血統,當各種膚色的人問他「你是什麼人?」的時候,他時常咒罵人們想迅速進行種族分類的欲望。可是丹尼厭惡自己的身體時,極少是因為種族,也不見得都出於衡量自己的男子氣概有些人鼓勵丹尼去研究慢性疲勞症候群,但他也知道很多人並不認為真的有慢性疲勞這回事。」 他停下來望著窗外,我靜靜地等著他思考。他的白襯衫皺巴巴的,簡直像是一小時前才剛在地板上弄皺的。
我沒辦法叫大腦命令我的肌肉讓我起床。丹尼經常衣衫不整,但他的外表同時暗示了一種波希米亞的生活方式,彷彿他住在摩洛哥海岸邊的藝術家聚落似的,他淺棕色的皮膚是因為整天躺在地中海岸邊、咬著鉛筆苦思詩句而曬黑的。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第三組是「百工與士大夫」,藉由百工相師以及士大夫要問問題時內心戲太多作為對比,說明不問學造成(士大夫)之智比不上百工之人的後果。其民:士、農、工、賈 (翻譯)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麼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爲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學習者的態度 從一、二段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老師教授的內容包含:傳道、受業、解惑 在從師問學時,應抱持著「道存、師存」的態度 不從師問學的後果 當時中唐士大夫又沒有從師問學的風氣,因此韓愈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不從師問學的後果」,這一大段應該是全文最精彩之處。
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國文作為一門閱讀為主的學科,我們不妨從〈師說〉以及〈原道〉來一探究竟。Photo Credit:截自作者 再者,即使我們認同「學習古人從師問學」很重要,也知道「從師」並需抱持道存師存的態度。
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 可見對於韓愈而言,所謂的道,指的即是仁、義。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我覺得讀起來還蠻寫實的,感覺自己也需要有所警惕。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
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因此接下來,我們會先從文本中討論得比較清楚的「學習者的態度」以及「不問學的後果」進行梳理,再試著討論「道」和「問學」間的關係,並試著用不同的結構整理文本。
如果一篇文章說了半天,卻連自己的結論是什麼都講不清楚,實在不能算是什麼好文章。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Photo Credit:截自作者 我自己還滿喜歡重新進行〈師說〉的推論練習,新的學期也能用不同的方法帶學生討論課文,利用「學習的核心、實踐核心的方法、實踐的好處與不實踐的後果」的敘述脈絡,或許更能藉由這篇文章,引導學生寫作,以及理解學生對「學習」的看法,並一起探索更多有效的學習方法,甚至是針對「如何問學」進行補充,都是很令人期待的。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那麼,什麼是「道」呢?一般多由知人論事的方法入手,將道解釋為「儒道」。首先,〈師說〉數次讚賞古人有從師問學的風氣: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亦遠矣,尤且從師而問焉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由此我們得以推論,聖人(孔子)學習的內容,是韓愈認同的「道」,孔子學什麼呢?孔子跟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跟萇弘請教音樂,跟師襄學琴,像老子問禮,將這四個學習內容歸納,其實孔子學的就是「禮(官名、禮)」、「樂(音樂、琴)」 而在〈原道〉中,韓愈對「道」有如下解釋: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爲師。這個精彩倒不是論點、論據以及論證間的緊密扣合,更多的是文采生動,寫得氣勢滂礡。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雖然〈師說〉有充足存在的理由,但我自己上這一課的時候一直有點卡,卡關的部分是因為這篇文章的「論點(立論)」難以判斷: 以下,我們引用〈師說〉的第一、二段,並找出文章的論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第二組是「為子擇師與其身恥師」,藉由士大夫行為的矛盾,說明問學的方向不對,會造成小學而大遺的後果。其文:《詩》、《書》、《易》、《春秋》。
如果換個方法,把「道」視為學習的核心,「問學」當成學習的方法,可以得到另一種拆解方式,同樣以圖表表示。剩下的就是「傳道」了,韓愈認為老師應該傳道,士大夫應該學道,在道的學習上若有疑惑,應該向懂的人請教。
但實際上在課文的三、四、五段,韓愈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正反對比,說明不從師問學的後果。但「問學」這件事還是讓人充滿疑惑,韓愈到底希望大家問學的內容是什麼呢?這件事情文本本身的解釋是很模糊的(後面會進行一些推論),如果文章本身都說不清楚,讀者又如何產生行動? 朱家安〈師說的推論練習〉有類似的看法。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除此之外,〈師說〉也常被視為議論文寫作的範本,因為文章連用三組正反對比來說明不問學的後果,氣勢滂礡,不管是在論據或是論證上,皆有可觀。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比你笨的人後來都贏你了。
」我們可由此推論,傳道、受業、解惑三者中,韓愈更看重「傳道、解惑」。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在這一段中韓愈用了三組對比,第一組是「聖人與眾人」,藉由聖人從師而眾人人不從師,說明不問學會造成聖益聖,愚益愚的後果。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傳道與解惑兩者,我以為「解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其法:禮、樂、刑、政。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文:張小琳 屹立不搖的經典古文和閱讀糾結 經過幾次課綱的輪替,〈師說〉依然是高中國文選定的核心古文。
如果我們被這些不問學的後果說的心生警惕,那麼接下來該問的就是——那什麼是我該問的呢?畢竟韓愈點名說要問的東西不是句讀之學,而是傳道、解惑的東西。當問學作為一種方法 基於上述的推論,若我們以常見議論文的要素來看〈師說〉,會發現在論點和論據之間是有所偏移的。
如前面所述,老師是傳遞知識的主要媒介,不管學什麼,有疑惑是正常的,請教老師當然也都正常。既然老師的功能是「傳道、受業、解惑」,那麼這應該也就是我們要問學的具體內容。